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3月11日下午經投票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生態文明”寫入憲法。
點評:生態文明寫入憲法,對于整個人類工業文明來說,是一個重大事件。他標志著,人類開始從終極視角,思考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以及應該怎么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工業秩序與自然秩序之間的關系。并通過確立一種新的理念,并寫入憲法,強力約束自我行為與工業行為,從而為人類文明與未來社會,探索尋求到一條能源供應可持續、生活方式內容與自然秩序之間良性相融、人與自然之間和合為一的至善至美之路,指明了方向??v觀環球,憲法上如此高度的,只有中國這一部。
也許未來某一天,我們會猛然發現,回歸農耕文明才是承載人類文明可持續的唯一出路!
珍愛環境,在自然秩序邊界內生存
(1)生存步入險境
生命萬物從和諧優美的自然秩序中產生,又在和諧優美的自然秩序中存在、繁衍生息與延續。對于生物種群來說,最為珍貴的是它們所生存的自然環境。如果因為某些原因,自然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那么這對于自然環境中的眾多生物種群來說,將是一場生存劫難。
我們人類不能因為自己是“萬物之靈”,就頓時覺得自己的身價高貴了起來,從而想同自然環境對立,想要同自然環境平起平坐。人類這種錯誤的信念、世界觀與價值觀取向是極其危險的。
21世紀的今天,由于人類強烈的征服欲望與錯誤的價值觀取向,我們已經嚴重踐踏和破壞了眾生萬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因為在短時間內自然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生命萬物在遭受生存劫難之時,我們人類也把自己的生存引入到了一個極其危險的境地。
(2)有限的自然空間與生物種群變化
在無限自然環境中,生物種群因不受食物、空間等任何限制因子的約束,種群潛在增長能量得到了最大限度發揮,種群數量呈現指數增長格局。
生態學家常用指數模型描述生物種群在無限自然環境中的指數增長,其增長曲線為“J”型,即種群的指數增長是無界的。但是從整個地球來說,真實自然環境中的食物、空間等限制因子卻都是有限的。在有限自然環境中,生物種群呈現邏輯斯諦增長,不可能長期按照幾何級數的方式增長。
當種群在一個有限的空間中增長時,隨著種群密度的上升,對有限空間資源和其他生活必需條件的種內競爭也將增加,這必然會影響生物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從而降低生物種群的實際增長率,直至停止增長,甚至種群數量下降。
(3)指數經濟增長目標的代價
生物種群在有限環境中呈現邏輯斯諦增長的自然奧秘給我們重要啟示。關于經濟增長與人類的社會活動行為,由于受到“水、空氣、土地和能源”等地球上客觀有限資源的約束,經濟不可能長期按照指數增長的方式無限增長,必然存在經濟增長的極限,人類的社會活動行為也必然存在邊界。
今天,關于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以及人類自身的社會活動行為和在自然環境中的位置,我們已經到了迫在眉睫必須深刻反省的時候了,我們必須從反省中警醒過來。尤其是中國、印度與巴西等對GDP增長上癮的國家,我們不能再盲目追求GDP總量的加速增長了。
我們在潛意識中,想方設法追求經濟持續增長的價值觀取向就是錯誤的,這種價值觀取向與客觀自然環境相逆,即主觀意愿面臨客觀約束。因此,在客觀有限資源的強力約束下,主觀意愿建設起來的現代社會必然會發生能源危機、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
更為糟糕的是,在經濟持續增長錯誤價值觀取向驅動下,我們的生存環境遭受到了浩劫,空氣被污染了,水源被污染了,土地也被污染了。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尤其是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面對最為根本的生存問題,潔凈的空氣、安全衛生的水源、豐潤的土地與健康優質的食物等都成為“奢侈品”。
總之,追求經濟持續增長是一種與客觀自然環境相逆的錯誤的價值觀取向。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取向是人類社會爆發環境危機、能源危機和社會危機等等各種問題的根本原因。
(4)驟然改變的自然世界
想一想,在原本和諧優美的自然環境中,如果短期環境中出現了無數的工廠,燃煤的煙筒,數億輛燃油的汽車等等,這些新東西在劇烈影響自然環境中各生物組分與非生物組分之間、生物組分中不同物種之間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同時,也必然劇烈改變著自然環境的存在。此時,空氣、水體和土地等必然遭受污染。
在我們所生產的以GDP計量的財富中,滿足無限物質欲望的消費需求是主要部分。
當在短暫的物欲享受過后,冷靜下來認真想一想,面對自身的存在、繁衍生息與血脈延續,我們沒有了潔凈的空氣,沒有了安全衛生的水源,沒有了生長出健康食物的優質土地,這是一件多么讓人感到悲傷絕望的事情??!
一些產品經過一次性的消費過后,很大一部分都變成了短期不能自我分解的垃圾,堆積在了自然環境中,這些快速增加的垃圾每日都在不斷擠占著生命萬物有限的生存空間。于是,在適宜的生存環境被迅速壓縮,或者發生劇烈變化之后,很多生物種群從地球上徹底消失了。
(5)自私、拖延與僥幸帶來的絕望
臨近2014年歲末,我們在物欲放縱中呼吸著骯臟的空氣,靜靜等待與期盼自然的力量將不潔凈的空氣沖散開來,以看到那霧霾背后的太陽。然而,大地卻一片平靜,我們在窒息般的空氣中煎熬著,數億輛的燃油汽車與無數的燃煤煙筒繼續燃燒著,繼續向空氣中釋放著骯臟的氣體。
關于如何能夠呼吸到新鮮潔凈的空氣,一個根本不需要智商就知道怎樣去解決的問題,一些專家和精英卻在懷著極其自私的心理在思考著、爭論著和辯解著,整個霧霾下生活的人們在等待與煎熬著。人們這種自私、拖延與僥幸心態十分危險,更充滿極大的惡,這種惡將為整個群體的身體健康與生存種下永久性的惡因,包括老人與孩子,任何呼吸的人都不可能逃脫。今日種下惡因,明日必然結出惡果。
安全衛生的水源、能夠生長出健康食物的優質土地和潔凈的空氣是生存根本,當這一切都因為我們人類的不當行為而慢慢變成“奢侈品”的時候,對于未來的身體健康,此刻,我們還有什么期待。當這一切慢慢從我們身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被污染的水、被污染的土地、被污染的空氣,此刻,對于未來的生存,我們是否感到悲傷絕望。
(6)自然環境因子客觀約束的邊界
我們深知,在社會秩序中,每一個人與團體都不可能為所欲為,都要時刻受到社會法律與社會道德的約束。如果個人與團體對社會沒有了敬畏之心,那么他們的行為就很容易越過法律與道德的邊界。
社會秩序產生于自然環境之中,自然環境是社會秩序存在的基礎,因此,社會秩序的存在必然要受到客觀自然環境的約束。在有限自然環境面前,人類不能夠以無限思維的方式去施展自己的主觀行為,也不能夠以無限思維的方式去任意驅動社會秩序演變。因為如果這樣,人類的行為必然會很容易突破自然環境因子客觀約束的邊界,這也必然會將人類社會秩序推至與自然環境不相融的對立面。
當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關系不可調和、不相融的時候,良好的自然環境必然會因為人類的不當行為而遭到踐踏破壞。
當我們的生存環境都出現危機之時,比如,自然環境中沒有了潔凈的空氣、潔凈的水源與潔凈的土地等,過往數十萬年來與祖先共同生活相伴的很多生物種群悄悄從地球上滅絕。
而今天的人類依然繼續肆意妄為,我想這個時候,為了地球上的生命萬物能夠延續,不至于徹底滅絕,大自然只有被迫啟動格式化進程了。
(7)珍愛環境,在自然秩序邊界內生存
人類同其他動物一樣,自身的存在、繁衍生息與血脈延續,和諧優美的生存環境是我們最為根本和珍貴的財富,也是源源不斷自發提供各種生活所需的寶藏。
在最為根本和珍貴的生存環境面前,我們人類應該時刻懷有一顆敬畏、崇拜、尊重與愛護之心,敬畏、崇拜、尊重與愛護自然環境,敬畏、崇拜、尊重與愛護自然環境中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自然法則。一切行為、信念,都應以不違背自然規律、自然法則為前提,然后才去行事。
在最為根本和珍貴的自然環境面前,我們人類應該清醒地看到社會發展與自身行為的邊界,認清自然環境對社會發展與人類行為的忍受限度。
在最為根本和珍貴的生存環境面前,我們人類應該時刻懷有一顆敬畏、崇拜、尊重與愛護之心,善待自然環境,并與生存環境保持距離。我們只有將社會發展與人類自身行為限定在自然環境所能夠忍受的邊界之內,這樣整個人類群體才能夠迎來長久的存在、繁衍生息與血脈延續。